close
養狗一定會訓練狗
無論訓練才藝或生活習慣
每天都生活在古典制約與操作制約裡
下面這篇文章可以了解幫助你了解牠如何反應刺激與連結
下次行為發生的時候
不必再問為什麼
想想可以如何運用學習法幫助他正向學習
想要把狗教好的人必瞭解
文章小長


以下轉載自
http://www.socialwork.com.hk/psychtheory/theory_psy/generalpsy/chap07b.htm

進入心理學的世界-學習(上)

愛智客


  參考書目:洪蘭譯,遠流出版之《心理學》,  第四章〈學習〉,頁89到108。

  我們假定每一個對心理學有興趣的讀者,不管是去買或是去借或是站在書店看,都已經有辦法拿到《心理學》這本書。從這一期開始,我們不再循舊法將書中的內容作摘要,請看書吧。我們會嘗試從生活的角度、以生活的實例來切入。

  如果你手邊沒這本書,可以看看簡單的摘要:

  中正大學普心網頁‧第七章學習 http://psy.ccu.edu.tw/generalpsy/chap7.htm

  談到學習,我們似乎無時無刻都在學習,我們聽過這句勉勵人的話:「活到老,學到老。」可是我們也聽過另外一句話:「老狗變不出新把戲。」心理學家可以告訴我們有機體學習的歷程是什麼嗎?是不是有什麼簡單的學習的法則可以用來解釋所有的學習現象的?

  每次在心理學裏提到學習,就會講那隻流口水的狗。雖然很早的人就知道某些事情之間彼此有連結,例如閃電與打雷,而那隻狗為什麼有名,就是因為 Pavlov 將這種連結現象以實驗來呈現出來。(試試看其他的配對:蘋果會想到誰?風箏呢?浴缸呢?)

古典制約

  在實驗開始之前, Pavlov 發現食物在狗的口中,狗就開始流口水,而後,當每次食物出現的時候,就伴隨著一個鈴聲,這個鈴聲是一個中性刺激、是不會引起狗狗流口水的,可是在這樣幾次配對出現之後,若是狗狗只單純聽到鈴聲,也會開始流口水。這就是心理學上有名的「古典制約」。

  古典制約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見到,很多廣告就是運用古典制約的方法。舉例來說,有一些汽車廣告,就是以親情作為訴求,親情讓我們有好的感覺,然後再配上某某牌子的車,嗯,某某牌子的車也是好的。另外,我們在看到交通警察的時候,通常會比較守交通一點,也許是因為又讓我們想到上一次被開罰單不愉快的感覺。

  這些是在意識層面可以察覺到的,有一些則是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的。例如焦慮症,某些人會怕狗,即使很可愛的小狗也不敢去碰牠。這可能是因為曾經被狗咬、被狗追,曾經讓他有害怕的感覺。以至於遇到狗就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出現。

  當然,他可能不會記得當初欺負他的是哪一隻狗了,他可能對於狗產生類化作用,只要是狗,就會害怕。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也就是把草繩類化到蛇去了(都是長長的一條。)

操作制約

  講到古典制約,就要接著講操作制約。在古典制約中,動物要學習的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關係,而在操作制約則是要學習反應與報酬之間的關係。舉動物園中會翻觔斗的海狗為例吧,每當海狗作了一個翻觔斗的動作,牠就會從訓練師手中得到一條魚。操作制約又叫做工具制約,是因為海狗的翻觔斗的行為,是牠用來獲得一條魚的工具。馬戲團的訓練方式就有非常多的操作制約在裡面。

  因此,一個行為的持續發生與否,全看這個行為發生之後的強化物,或叫做回饋,有正向回饋,這個行為將會被持續,例如前面提到的海狗翻觔斗之後得到的魚就是一個正向回饋。當然海狗在翻觔斗之後也會得到觀眾的鼓掌聲,但是一條魚的獎賞要來得比較實際吧,但是對於人們來說,非實質性的,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勵的話,都可以是一個正向回饋。

  那麼,相對來說,也有一種方法會減少行為的出現,那就是懲罰。例如小朋友想用手去碰熱水壺,任憑我們怎麼阻止,他就是想去玩熱水壺,可是一旦他去碰被燙到之後,他就不會再去碰。

  前面提到怕狗的例子,用操作制約可以來解釋為什麼怕夠的反應會一直持續下去。當在古典制約建立起對狗的害怕之後,每當他又遇到狗,他的恐懼之心由油然而生,這時候他採取了逃避的行為,立刻走掉,一旦離開現場之後,沒看到狗了恐懼感消失了,因此,逃避的行為被增強,他以後在面對狗的時候,就會採取逃避的方式。他也就一直害怕狗了。

  那麼要怎樣消去逃避反應與怕狗的連結呢?有一個方法叫做「敏感遞減法」,就是慢慢地、一步一步地重新建立與狗的關係。首先,他可以站在離狗五公尺處,不要急著逃跑,他會發現其實沒那麼可怕,再漸漸地靠近狗,最後能夠摸摸牠,和狗玩在一起。聰明的你,也許已經想到,萬一在這過程之中,他又被狗咬了呢?那不是前功盡棄,又更怕狗了嗎?那該怎麼辦呢?


--------------------------------------------------------------------------------

進入心理學的世界-學習(下)

 愛智客


  參考書目:洪蘭譯,遠流出版之《心理學》,第四章〈學習〉,頁108到130。

  對行為主義來說,學習是刺激與反應的連結,動物是去學會作某個反應的傾向。然而在最早期的行為主義當時,就有另一派人認為動物學習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他們學到了新的知識,動物學到的是各種知識,Tolman 把它叫做認知,這些知識在經過組織後,下一次有需要時就可派上用場。

  比方說,以認知學習的觀點來看 Pavlov 的那隻狗,狗狗不知道鈴聲是和食物有關連的,當食物出現的時候,也有走路聲、吵雜的講話聲、關門聲,甚至是不小心跌倒發出來的「唉岰!」聲。狗狗不只要學到鈴聲和食物是有關連的,他還必須學到其他東西和食物是沒有關連的,說然說這些聲響會和食物一起出現,但更多的時候,食物是沒有出現的。

  而在另一個經典的潛在學習實驗中,讓一隻老鼠跑一個迷宮十天但卻沒有報酬,當開始將食物放在目標箱的時候,這隻老鼠的錯誤率立刻就降低,比起其他才剛開始要學習的老鼠學得快多。可見得雖然沒有報酬,老鼠還是有學到一些東西,報酬只是讓學習結果表現出來。

  在另外一個很有名的實驗裏,Seligman 創造了一隻習得無助的狗。

  他讓兩隻狗一組,當電擊來時,A組的狗可以用他的鼻子去推一塊版子把電擊停止,而B組的狗並沒有辦法作任何事停止電擊。這兩隻狗所受的電擊次數及電擊量都是一樣的,唯一的差別是A組的狗對免除電擊有控制權而B組沒有。等到將他們換到新環境去學習迴避:(當電擊來時只要跳到箱子的另一邊即可免除。)A組的狗很快就學會,而B組的狗確是很被動地,也不脫逃不迴避,就在那兒忍受電擊。雖然已經可以主動地去迴避電擊,他們也不想去嘗試,他們已經習得無助了。

  「習得的無助」被用來解釋憂鬱症的機制,憂鬱的人都是被動的,什麼事不想作,只是坐以待斃,學習效果很差。因為他面臨過一個作什麼都無法改變的環境,於是他就習得無助了。很多慢性病的人都會伴隨著憂鬱,因為他們在面臨自己的健康漸漸喪失,卻一點辦法都沒有,就再也不願意嘗試了。

  還有其他更複雜的認知行為,舉生活上的例子來說,有一天小明去逛書店,隔天小華聽說他去過書局,就問他有沒有看到某一本書,雖然小明當時並沒有特定要找哪一本書,可是他這時候卻有個印象:「那本書在某某區上面屬下來第二個櫃子的中間。」好像有一間書局在腦子裡面。

  另外還有替代學習與觀察學習,「徙木立信」就是一個替代學習的例子,雖然報酬不是我拿到的,可是透過搬木頭那個人拿到賞金的結果,其他人也學習到言出必行的守則;或者,老師當著學生的面稱讚小明常常幫助同學,其他同學也會學習到幫助同學能夠得到稱讚做為報酬。

  觀察學習則是 Bandura 的敲娃娃經典實驗,觀察學習是一種模仿,模仿可以在觀察者沒有照著作的情況下發生,也可以在他自己沒有得到報酬或是模仿的對象沒有得到報酬的情況下發生。最好的例子就是養小孩子的經驗,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不只是有生理上的相似性,在行為上,父母的行為也都被孩子學去了。也常常有人覺得,自己明明不喜歡父母親那一套管教方式,卻在有小孩子之後,還是使用相同的模式在管教小孩子。我們也聽說過言教不如身教,不知不覺中,父母老師的行為就被學走了,包括好的、不好的。

  而頓悟學習則是不同於試誤學習,試誤學習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感覺,會覺得說,「嗯!我漸漸作對了,我越來越接近正確。」可是頓悟學習在從不知道到解開的過程中,似乎是跳躍性的,「啊哈!我想到了。」當籠子裏的猩猩用手勾不到籠子外的香蕉、拿一根棍子也不夠長,突然他靈機一動,把細的棍子插在粗的棍子上面,終於把香蕉拿到手了。歷史上頓悟學習最出名的應該就是阿基米德了。當他在浴缸裏突然想到怎樣檢驗皇冠是不是真的,他興奮地跑到大街上大喊:「我想到了!我想到了!」

  雖然行為學派嘗試找出最簡單的學習法則,但總是無法順利解決「人們是如何學習語言的問題。」他們利用古典制約與操作制約要來解釋如何從無開始學習語言,但是無法滿意地解釋複雜的文法以及那麼多的語言特例是怎麼學到的。(如果找到,相信能夠解決我們學習英文的痛苦!)心理學家們訓練好久才能夠讓一隻猩猩認得幾個單字,可是呢,大部份的人類小孩,不需要特別教他,到了三、四歲就會說一大堆的話。我們學弟二外語學得好辛苦,而小小留學生暴露在多種語言的環境下,並沒有特別教他,就學會好多語言。(我聽說有一個住美國小朋友,和朋友講美語,和爸媽講普通話,和爺爺奶奶講台語。)

  行為學派對學習的研究,是心理學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還有產生了許多的哲學對話。赫胥黎寫的「美麗新世界」即是在探討一個以制約學習為手段創造的世界,Skinner 寫的「桃源二村」也是根基於行為理論所描繪出來的一個自足的世界。這兩本都是很容易閱讀的小說,卻能夠引發許多的思考,如果在看完行為理論之後也有興趣,不妨拿這兩本書來參考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cama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